喉癌三次手术失败,精准放疗重获新声 | 揭示肿瘤治疗方法需要认知革命
来源:精放医疗医学 更新时间:2025-04-16
“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说不出话了。”2024年11月初,当班先生第三次被推出手术室时,心中默念着绝望……从河北到天津、北京,三次开刀换来的只是逐渐丧失的声带功能和肿瘤复发的冰冷宣判。
这位62岁的喉癌患者不会想到,自己的命运会在成都416医院迎来反转,在接受了夏廷毅教授的治疗方案后,失声的喉咙竟然重新共振出清晰的音节。
手术刀下的循环噩梦
2024年6月,确诊喉癌时,家住河北的班先生只知道手术是唯一的出路。他首先去到天津某三甲医院,在经历了长达4个小时的手术后,病理报告却显示切缘残留,两个月后CT复查更显示肿瘤原地“复活”。
随后,班先生去到北京某知名专科医院的二次手术,但同样未能清除病灶,其家属开始寻求其它治疗方法,并曾联系到著名肿瘤放疗专家夏廷毅教授视频问诊咨询,得到的答案是:“一开始就可以放疗,当然手术后失败希望放疗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但这一建议却被班先生固执拒绝:“开过刀的都不行,放疗能有什么用?”
.jpg)
接下来的第三次手术犹如循环的噩梦,术中的煎熬一如既往,术后喉镜显示声门区布满增生组织,吞咽时剧烈的灼痛以及不知为何引起的头痛让其苦不堪言,而最令人神伤的是此时班先生已经无法发声说话了。
放射核能的生命觉醒
三次手术的惨败终于让班先生如梦初醒,夏教授铿锵有力的语言在耳边回响,他义无反顾和家人一起决定尝试夏教授的治疗方案。2024年12月,班先生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了成都416医院,夏廷毅教授为班先生制定了既可保护声带功能,又能实现对肿瘤“定点清除”的精准放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每天躺在先进的TOMO机器上仅仅需要10多分钟,轻松舒适,没有时间的煎熬、没有流血的痛苦,班先生不禁发出觉醒般的感叹:“原来治疗肿瘤还有这么好的方法!”
而仅仅3次放疗后,奇迹便出现了,做完治疗的班先生竟然清晰的给医生说出了“谢谢!”如今的班先生,不仅肿瘤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说话已经没有任何障碍,莫名奇妙的头痛也消失了。
为癌症诞生的放疗
需要认知革命
在肿瘤治疗领域,手术切除始终占据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这种源自希波克拉底时代的治疗理念,将“切除即治愈”的朴素认知深深植入医患双方的思维定式。而我国肿瘤患者对手术的执念,既源于千年中医“以形补形”的具象思维,也受现代医疗市场化中手术科室强势地位的影响。
因此,班先生辗转京津两地顶尖三甲医院,都没有得到对于手术之外其它治疗方法的推荐,这也折射出我国肿瘤患者对所谓的“临床规范诊疗”的遵从:首次确诊即寻求外科手术,复发后继续二次、三次开刀,直到身体无法承受创伤,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手术的主业不是治疗癌症。”夏廷毅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手术外科优势是清创缝合、止血修补、异物取出、部分肿瘤切除、组织植入、器官更换,在医学领域很多疾病用刀能手到病除。但作为切除恶性肿瘤的方法并不完美,存在诸多局限:眼睛看不见癌细胞,刀片难切净癌细胞,有的身体受不了手术,手术创伤不仅影响器官功能,还影响破坏全身免疫系统。
“放疗则是为治疗癌症而诞生。”夏廷毅教授强调,放疗将核能聚焦形成威力强大的利箭,所到之处就能把肿瘤干掉,治疗过程无创伤,没有手术外科的系列风险,更不会损坏组织器官和免疫功能。放疗历经百年发展进步已进入精准放疗时代,放射外科是放疗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精准放疗的特殊形式,更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服务病人的高度体现和理想方法。
结语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我们希望班先生在夏廷毅教授的精准放疗下获益的经典案例犹如投入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可以改变医疗决策的生态。当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证明,早期肺癌、前列腺癌、肾癌、肝癌的放疗效果不逊于甚至优于手术,当TOMO刀等精准放疗设备普及到地市级医院,一场静默的肿瘤治疗认知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站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回望,班先生的故事不过是万千浪花中的一朵。但正是这些个体命运的转折,拼凑出人类对抗疾病认知升级的完整图景。当放射核能替代手术刀的冰冷成为抗癌先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医疗逻辑思维从传统固定思维向科学哲学思维的深刻转型。这种转型启示我们:在生命科学的疆域,没有永恒的金科玉律,唯有对客观真理永不停歇的追寻,才有生命奇迹发生之可能。